首页 > 常识 >

儒林外史人物性格特点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03 10:07:05    

这个《儒林外史》是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,也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。

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,也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一个高峰。

这个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,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的现状。

全书共56回,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了明代士人对于“功名富贵”的不同态度和表现。

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,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、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一些揭露。

事实上,《儒林外史》的问世,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。

这本《儒林外史》已经被翻译成英、法、德、俄、日、西班牙等十余种文字,在世界上广泛传播,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。

后人对《儒林外史》评价甚高,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“秉持公心,指摘时弊”。

胡适也认为该书的艺术特色,堪称“精工提炼”。

事实上,《儒林外史》中出场的人物共三百七八十人,其中属儒林人物的仅一百人左右,但这些儒生大多为书中主要人物。

虽然他们的命运各异,但他们都在18世纪士人生活浮世绘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
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他们生活的浮沉,境遇的顺逆,功名的得失,仕途的升降,思想情操的高尚与卑劣,社会理想的倡导与破灭。

1

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特点|反映了功名得失,有心艳功名富贵,而媚人下人者,有倚仗功名富贵,而骄人傲人者,也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

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特点尤为突出,可以作为褒贬标准的,乃是他们对功名富贵的态度。

这些儒生,正如闲斋老人所说的,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,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。

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,而自以为高,被人看破耻笑的人。

当然,也有特立独行的人。

功名富贵人所必争,王元章不独不要功名富贵,并且躲避功名富贵。

不独王元章躲避功名富贵,元章之母,亦生怕功名富贵。

这是真其性格与人不同吗?

其实,天地之大,何所不有,原有一种不食烟火之人,难与世间人同其嗜好。

可见,这部作品有一个明朗的主题,通过许多的具体的人物形象,对士大夫阶层思想道德的堕落,予以无情的暴露,从而揭发科举制度的阴暗面。

吴敬梓所生活的年代,那时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巳残酷地愚弄人民很久了。

他少年时也曾考取过秀才,到南京应过乡试,书中贡院的生活写得那样具体,没有直接的体验是写不出的。

他通过长时期的观察体认,深刻地认识到八股文腐蚀人心吏治。

对《儒林外史》人物形象的塑造,笔者是十分重视的,因为小说毕竟是通过人物来反映生活、描写社会的。

一部小说在艺术上的成败,常常取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。

第一回以王冕的故事喻示全书的主旨。

第二至第三十二回,分别写各地和各种类型的儒林人物。

第三十三回以后,随着杜少卿迁居南京,全书中心也转移到南京士林的活动,祭泰伯祠成为贯穿其中的主要事件。

最后,他以“市井四大奇人”结束了全书,与第一回遥相呼应的意味。

2

《儒林外史》人物形象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,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原型,加以艺术的锤炼,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

《儒林外史》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,除了得力于突出人物的特征性,言行与渲染,和它写出了人物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有关。

它的人物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,又是这种社会环境的主人,而且是这种社会环境的体现者。

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了。

比如,一个大老官散漫使钱,接连用大把银子赠人,帮助摘了印的王知县,与娘子携手游清凉山,与南京名士的往还。

通过这些,把一个洒脱俊逸的大老官,一个轻财好士的豪杰,一个既敦孝,又不拘俗礼的名流,形神兼备地刻划出来了。

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,不可分割。

事实上,吴敬梓也有自己的真实故事作为影子进入了此书。

吴敬梓出身于书香门第、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。幼时被过继给做官的大伯父,大伯父去世后家族内发生了争产纠纷,甚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。

这件事使吴敬梓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,以及那些官僚名流的虚伪面目,看透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及人心的鄙陋愚昧。

他从此弃绝功名,仗义疏财,肆意挥霍遗产。

30岁以前,就将田产、房产都消耗尽了。33岁时移家到了南京。

可见,他会以真人真事为原型,加以艺术的锤炼,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。

3

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,被鲁迅许以“伟大”二字的,只有两部书,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《儒林外史》|它是封建末世的真实写照

不仅仅对当时吏治的腐败、科举的弊端、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。

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人性的守护,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。

事实上,《儒林外史》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,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封建制度走向崩溃时黑暗社会的种种丑态,并予以强烈的讽刺,其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。

它是封建末世的真实写照。

《儒林外史》批判的笔锋指向了整个封建末世。

首先是抨击了贪官污吏。

南昌太守王惠集残暴、狡诈、贪婪于一身,念念不忘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。

全书开始时,作者就借王冕之口说一代文人困于这个法(指八股),却定的不好。

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,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。

吴敬梓通过一系列典型形象,触目惊心地展示了巨大的厄运笼罩着一代文人,他们的智能被破坏了,道德被腐蚀了。

小说中绝大多数的读书人,都是八股取士的牺牲品。

特别是“四位奇人”表面上看来虽然都是市井小民,吴敬梓却都赋予他们读书人的性格,寓意真的很深远。

《儒林外史》虽然假托明朝,实际是反映清朝康乾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、这当然是与作者吴敬梓个人真实的生活非常相似。

正由于社会上充满了许多矛盾的现象,无形中也就提供吴敬梓一个绝佳的创作题材。

更何况吴敬梓本人科举不顺,又遭到家产被夺、爱妻病故等一连串重大的打击,对于人生,对于知识分子的痛苦,都有着深刻的体会。

《儒林外史》不仅是一部凝聚着人生智慧的书,也是一部凝聚着小说智慧的书,当人生智慧与小说智慧相遇时,就形成了特有的笔法,特别有表现力。

吴敬梓用类似于史家传记的方式,庄重平实地叙写“书中第一人”虞博士,以展现虞育德的贤人风范。

用直接心理描写,来揭示“礼贤下士”的表演意味,启发后人反思历史上的种种戴着面具的表演。

事实上,吴敬梓不想把虞育德写成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。

读《儒林外史》,我们深切地感到,在描写那些不可理解、不可接近的人物时,吴敬梓格外乐于用第三人称来叙事,比如他写杨执中就是如此。

吴敬梓以此表现他们的不合常情,表现他们令人迷惑不解的言行。

举个例子!

虞老爷叫小厮搬出三十锭大元宝来,望桌上一掀,接着吴敬梓即写老人的眼就跟这元宝滚。

这个“滚”字,把老人对钱财的专注、贪婪和兴奋的情景,写得实在传神了!

《儒林外史》的这种语言艺术特色,它的一字一句,如同构成漫画的线条一样,尽管笔墨非常简洁,但它却突出了人物最主要的性格,具有字字深入骨髓,句句生动传神的作用。

吴敬梓还把无知无耻的人,庄重地尊称为“老实人”,正因为说他是“老实人”,才使他的无知无耻,显得倍加真实。

这讽刺,真是既极尽委婉,又辛辣入骨。

寓庄于谐,其实处处皆泪痕,讽刺艺术是一种引人发笑的艺术,然而《儒林外史》的语言所引发的笑,却往往要叫人在笑得轻松愉快的同时,还要笑出沉痛悲愤的眼泪来。

总之,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特点,是着重反映各色人物对功名得失的态度,很多故事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写照。

相关文章
爱情是一场美丽而复杂的旅程,而要想留住一个男人的心,需要一些深思熟虑的原则。无论是初次相遇还是漫长相知,以下四个原则将助你更好地把握彼此的感情,使你们的关系更加稳固和持久。1. 珍惜沟通,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沟通是关系的基石,是彼此了解和建立信任的重要途径。要留住一个男人的心,首先要学会倾听他的心声,
有些人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不会有第二次约会。也许是因为他们在第一次约会时失败了......或者打破了第一次约会注意事项之一。因此您可以在这里学习第一次约会时的注意事项,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。1、准时出现。不要迟到,请提前给你要约会的对象打电话。2、计划。在第一次约会前一晚上要制定好计划。知道第二天约会我们
对于这个问题,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有一样的反映:先是欣喜,欣喜着彼此的重逢;然后感动,感动于这份关心和问候;最后会一时语塞,面对这个开放式问题,面对五味杂陈的生活,“好”与“不好”很难一言以概,不知该如何作答。过得好与不好,平时能与谁诉说?说出来又能有什么用?!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份压抑,而不轻易表露
1、如果你喜欢他,就去追吧。2、你要明白,你和我已经没有以后了,这辈子都没有了。3、当我的喜欢变成了爱时,你却选择了离开。4、我好像一直都在放弃你,又好像一直都在等你。5、知道分手会难过,总好过你不爱我一拖再拖。6、突然觉得好难过,我和你是不是就这么散了。7、当所有坚持都破灭的时候,我发现我承受不起
婚姻是一座围城,城外的人想进去,城里的人想出来。想逃离的人把婚姻当做枷锁,认为婚姻束缚了自己的自由,而爱情甜蜜的人认为婚姻带来的是幸福。结婚后有的人过得甜蜜幸福,有的人见面就吵,那么婚姻应该如何维持呢?婚姻里最忌讳这三件事,做得越多,夫妻感情越淡。一、双方父母过度参与记得上大学那会儿,我们都在讨论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