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常识 >

枭雄是什么意思(为何只有曹操被称之为枭雄?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8 08:56:58    

为何只有曹操被世人称之为枭雄?而刘备,孙权却不是呢?关于曹操素来有“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奸雄”一说。所谓“奸雄”,和我们平常所说的“枭雄”差不多,有“强横而有野心、智勇双全的人物”之意。由此可以看出,要想成为枭雄,得具备三个条件。

一是你要有本事。能乱天下者是为“雄”,能纵横驰骋者方是“枭雄”,也就是说,本身必须能搞事情,要有经纬之才、运筹之略。

来看看曹操,从早年孤胆英雄拉起队伍和董卓硬杠,到后来灭袁绍、杀袁术、擒吕布、平西凉、战孙刘、征乌桓,从白手起家到坐拥百万大军,成为汉末乱世里最庞大的势力,这就叫有本事。

二是你要够坏。如果说有本事还满身的正能量,那样的人我们叫做英雄,很显然,枭雄可不是心地善良的人能当的。

再看看曹操,缺陷和槽点可以说是一大堆。当年逃命途中,为求自保一口气杀了老友全家,还口口声声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;

攻打袁绍之战,为了稳定军心,不惜向粮草官“借脑袋”,通过污蔑人家贪污粮草以达到振奋士气的作用;还有梦中杀人、夺人妻妾、猜疑成性等等劣迹,不一而足。

从这些来看,曹操算得上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乃至心狠手辣的一号人物。

三是你要够圆滑。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,这才能占据主动屹立不倒。

试看曹操,面对白门楼被擒的吕布,毫不手软,毫不惜才,大手一挥,斩杀了这位当世猛将。而到了官渡之战时,半夜听闻许攸来造访,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,尽显坦诚和率真。可谓是集多重性格于一身。

看看,这三个条件人家曹操一个不落,被称作“枭雄”也是理所应当。

曹操被称为“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枭雄”。曹操有其正面光辉的一面,也有其反面的一面。曹操讨打董卓,诛袁绍袁术,平定北方,奉迎天子,重建生产,使百姓安居乐业,这是其功。另一方面,侵吞汉室权利,架空皇权,残杀大臣,胁迫皇帝给自己加九锡,封魏王,有不臣之心,名为汉臣实为汉贼,这些都是其被人所构陷的地方。曹操为人礼贤下士,有极高的军事才能,治理国家也是一把好手,知人善用,文采风雅,不得不说,曹操在个人魅力上也是为人所称道的。就像一张纸一样,有正反两面,我们不需要一味的贬低曹操,也不要一味的抬高他,我们应该更加客观的来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。

曹操有魄力,有谋略,还有着对于天下的雄心壮志,远大抱负。其实三国中本人最喜欢被称为"奸雄"的曹操。最早接触曹操应该就是读《三国演义》,但作者有明显的偏向性,将关羽神话,并将诸葛亮说得神机妙算,总之就是刘备这边的都仁义化。而曹操在《三国演义》里活脱脱一奸雄。 初中的时候,学到曹操的《观沧海》,你会发现曹操在面对萧瑟秋风,仍有着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的“壮志”胸怀。这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十分令人敬佩,崇拜。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,也作下《却东西门行》,晚年仍是满怀雄心壮志。而且,曹操在当时做事不优柔寡断,有谋略。通兵法,善诗书,主要是那种豁达,气魄与干脆真的十分令人着迷。 所以,曹操真的当的枭雄二字,"乱世之枭雄,治士之能臣"。

相关文章
爱情是一场美丽而复杂的旅程,而要想留住一个男人的心,需要一些深思熟虑的原则。无论是初次相遇还是漫长相知,以下四个原则将助你更好地把握彼此的感情,使你们的关系更加稳固和持久。1. 珍惜沟通,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沟通是关系的基石,是彼此了解和建立信任的重要途径。要留住一个男人的心,首先要学会倾听他的心声,
有些人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不会有第二次约会。也许是因为他们在第一次约会时失败了......或者打破了第一次约会注意事项之一。因此您可以在这里学习第一次约会时的注意事项,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。1、准时出现。不要迟到,请提前给你要约会的对象打电话。2、计划。在第一次约会前一晚上要制定好计划。知道第二天约会我们
对于这个问题,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有一样的反映:先是欣喜,欣喜着彼此的重逢;然后感动,感动于这份关心和问候;最后会一时语塞,面对这个开放式问题,面对五味杂陈的生活,“好”与“不好”很难一言以概,不知该如何作答。过得好与不好,平时能与谁诉说?说出来又能有什么用?!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份压抑,而不轻易表露
1、如果你喜欢他,就去追吧。2、你要明白,你和我已经没有以后了,这辈子都没有了。3、当我的喜欢变成了爱时,你却选择了离开。4、我好像一直都在放弃你,又好像一直都在等你。5、知道分手会难过,总好过你不爱我一拖再拖。6、突然觉得好难过,我和你是不是就这么散了。7、当所有坚持都破灭的时候,我发现我承受不起
婚姻是一座围城,城外的人想进去,城里的人想出来。想逃离的人把婚姻当做枷锁,认为婚姻束缚了自己的自由,而爱情甜蜜的人认为婚姻带来的是幸福。结婚后有的人过得甜蜜幸福,有的人见面就吵,那么婚姻应该如何维持呢?婚姻里最忌讳这三件事,做得越多,夫妻感情越淡。一、双方父母过度参与记得上大学那会儿,我们都在讨论结